首页 > 建设工程> 一级建造师
题目内容 (请给出正确答案)
[主观题]

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,将顶部封闭,其余的下部工程在封闭的顶盖下进行施工的方法属于()。A.

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,将顶部封闭,其余的下部工程在封闭的顶盖下进行施工的方法属于()。

A.浅埋暗挖法

B.明挖法

C.盖挖法

D.地下连续墙

查看答案
答案
收藏
如果结果不匹配,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
您可能会需要:
您的账号:,可能还需要:
您的账号:
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
发送
安装优题宝APP,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!
更多“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,将顶部封闭,其余的下部工程在封闭…”相关的问题
第1题
盖挖顺作法的施工顺序:自地表向下开挖一定深度后先浇筑顶板,在顶板的保护下自上而下开挖、支撑,达
到设计高程后,()浇筑结构。

A.由下向上

B.由上向下

C.由中间向两端

D.由两端向中间

点击查看答案
第2题
盖挖顺作法的施工顺序:自地表向下开挖一定深度后先浇筑顶板,在顶板的保护下,自上而下开挖、支撑,
达到设计高程后()浇筑结构。

A.由下向上

B.由上向下

C.由中间向两端

D.由两端向中问

点击查看答案
第3题
电缆埋设深度应符合标准,一般由地面至电缆外护套顶部的距离不小于()m,穿越农田或在车行道下时不小于()m。()。

A.0.5;1

B.0.7;1

C.0.7;1.5

D.0.5;1.5

点击查看答案
第4题
桌工业项目三期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3.2万平方米,由三个单位工程构成,分别为筒中筒结构塔体、13个连
体筒仓和附属建筑,建(构)筑物最大高度为60m,其中塔体最大开挖深度6m,基坑面积19m×16.5m。地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层(平均层厚约0.5m)、淤泥质地层(平均层厚约9m,夹杂不均匀的细砂)、细砂层(平均层厚约1m)、粗砂层(平均层厚约3m),地下水位-1.5m。工程开工后,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了基坑支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,确定了采用钢板桩支护,复合水泥搅拌桩做止帷帏幕的支护方案。选用12m长钢板桩,桩脚进入粗砂层。选择角撑型型钢内支撑,共两层。 工程施工中,发生了如下事件: 事件一:基坑开挖施工自夜间开始。在第二天早晨上班时,技术负责人发现,紧临基坑2m的马路路面开裂、路基下沉。此时基坑已开挖至-4.0m标高,技术负责人便立即要求对基坑顶进行变形观测。变形观测的结果是,顶部向坑中心方向偏移15cm. 钢板桩变形较大,超出规范允许要求。项目部立即采取了措施进行处理,共花去费用30万元。经查,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是,施工程序颠倒,一次下挖深度过大(方案规定2.5m,实际挖4m)。当时无管理人员跟班检查,基坑施工是班组长组织的,工长未向班组交底(公司规定班组级交底由工长进行)。整个过程中没有监理旁站。 事件二:基坑成型后,基底淤泥逐渐隆起,基坑变形较大,经查,是由于钢板桩打入深度不够,没有达到施工方案中要求的粗砂层,导致基坑隆起,项目部立即采取了向坑内堆载(砂石),控制了坑底隆起,然后将钢板桩重新复打到位,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。 事件三:基坑开挖完成后的第3天,工厂的生产废水管道破裂,大量废水涌至基坑周边的截水沟内,造成墙背土体沉陷。项目部立即采取妥善措施进行了处理。

【问题】 1.造成事件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基坑工程周围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 2.事件二中项目部的做法妥当吗?还需进一步做什么样的处理?基坑支护破坏(失败)的主要形式有哪些(至少答出三种)? 3.事件三中项目部应如何采取措施进行处理?

点击查看答案
第5题
18分)某城市建设一座50层的综合大楼,距离1号运营地铁线的最近水平距离为40m,需对开挖基坑

18分)

某城市建设一座50层的综合大楼,距离1号运营地铁线的最近水平距离为40m,需对开挖基坑、综合大楼及相邻的地铁隧道进行变形监测,变形监测按照《工程测量规范》(GB 50026—2007)和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》(GB 50308—2008)中变形监测Ⅱ等精度要求实施。

开挖基坑监测:基坑上边缘尺寸为100m×80m,开挖深度为25m,在基坑周边布设了四个工作基点A、B、C、D,变形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壁的顶部、中部和底部;监测内容包括水平位移、垂直位移和基坑回填等;基坑开挖初期监测频率为1次/周,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,相应增加监测频率;监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至基坑回填结束。监测到第12期时,发现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所有监测点整体向上位移,而由工作基点B、C、D测量的监测点整体下沉或不变。

综合大楼监测:大楼的监测点布设顶部、中部和基础上,沿主墙角和立柱布设;监测内容包括基础沉降、基础倾斜和大楼倾斜等;监测频率为1次/周;监测从基础施工开始至大楼竣工后1年。

地铁隧道监测:监测范围为综合大楼相邻的200m区段;监测内容包括隧道拱顶下沉、衬砌结构收敛变形及侧墙位移等;变形监测点按断面布设,断面间距为5m,每个断面上布设5个监测点,每个点上安装圆棱镜,采用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自动测量;监测频率为2次/天;隧道监测从基坑开挖前一个月至大楼竣工后1年。

监测数据采用SQL数据库进行管理,数据库表单包括周期表单、工程表单、原始数据表单、测量仪器表单、坐标与高程表单等。监测成果包含监测点坐标数据、变形过程线及成果分析等。

问题:

1、该段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,总共需布设多少个断面监测点?对两台高精度自动全站 仪的安置位置有什么要求?

2、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线时,需要调用到哪些表单?并说明理由。

3、从测量角度判断有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位移的原因,并提出验证方法。

点击查看答案
第6题
膨胀土路堑开挖时要注意的事项有()。

A.先开挖路堑,再施工截、排水设施,将水引至路幅以外

B.挖方边坡不要一次挖到设计线

C.沿边坡预留一层土,待路堑挖完时,再削去边坡预留部分

D.修整后的边坡应立即植草

E.修整后的边坡应立即浆砌护坡封闭

点击查看答案
第7题
由固定式泡沫产生器将泡沫喷放到封闭或被围挡的防护区内,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一定泡沫淹没深度的
灭火系统是指()

A.局部应用系统

B.移动式系统

C.全淹没系统

D.油罐用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

点击查看答案
第8题
背景资料:某桥梁3号墩为桩承式结构,承台体积约为180m3,承台基坑开挖深度为4m,原地面往下地层依次

背景资料:

某桥梁3号墩为桩承式结构,承台体积约为180m3,承台基坑开挖深度为4m,原地面往下地层依次为:O~80cm腐殖土,80~290cm黏土,其下为淤泥质土,地下水位处于原地面以下100cm,基坑开挖后边坡失稳,且边坡有渗水,挖至设计标高后,基底土质松软,施工单位对这些不良的地质现象都做了适当的处理。在施工前对承台模板做了详细的模板设计。

问题:

1.当基坑边坡不稳,且出现渗水时,应采取哪些措施处理?

2.本承台底层为松软土质,应采取什么措施以保证承台立模及混凝土浇筑?

3.承台模板加工、制作、安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?

点击查看答案
第9题
背景材料:某桥梁3号墩为桩承式结构,承台体积约为180m3,承台基坑开挖深度为4m,原地面往下地层依次

背景材料:

某桥梁3号墩为桩承式结构,承台体积约为180m3,承台基坑开挖深度为4m,原地面往下地层依次为:0~80cm腐殖土,80~290cm黏土,其下为淤泥质土,地下水位处于原地面以下l00cm,基坑开挖后边坡失稳,且边坡有渗水,挖至设计标高后,基底土质松软,施工单位对这些不良的地质现象都作了适当的处理。在施工前对承台模板作了详细的模板设计。

问题:

(1)当基坑边坡不稳,且出现渗水时,应采取哪些措施处理?

(2)本承台底层为松软土质,应采取什么措施以保证承台立模及混凝土浇筑?

(3)承台模板加工、制做、安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?

点击查看答案
第10题
支护的作业应按支护结构设计规定的施工顺序和开挖深度分层开挖。下列关于支护作业的要求中,说法错误的是()。

A.当支护结构构件强度接近开挖阶段设计强度时,方可向下开挖

B.对土钉墙,应在土钉、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养护时间大于2天后,方可开挖下层土方

C.开挖至锚杆、土钉施工作业面时,开挖面与锚杆、土钉的高差不宜大于500mm

D.采用锚杆或支撑的支护结构,在未达到设计规定的拆除条件时,严禁拆除锚杆或支撑

点击查看答案
退出 登录/注册
发送账号至手机
密码将被重置
获取验证码
发送
温馨提示
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,请点击购买搜题卡。
马上购买搜题卡
我已购买搜题卡,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
重置密码
确认修改